高等數學教研室
一、指導思想
數學學科建設中将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集中有限财力,大力開展數學重點學科建設,為申報應用數學一級碩士點奠定基礎。
二、學科建設發展概況
我院數學學科于2013年被學校遴選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屬于學校重點建設學科。本學科經過二年校級重點學科建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和較突出的建設成果。确定了六個學術研究方向,并開展了多次研讨活動。教師科研積極性空前提高。
三、數學學科現有基礎、條件和水平
我校數學學科由原中南工學院基礎部與衡陽醫學院合并而成,其二級學科應用數學于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權,2007年開始招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微分方程及應用、生物數學、風險分析與數學建模、信息安全與可靠性分析、計算數學及應用等五個研究方向。
學術隊伍:本專業具有較強的師資力量,現有在崗教師3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在職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16人,碩士學位者10人,其中碩士生導師9人。在職教師中,45歲-55歲教師12人,35歲-45歲教師8人,35歲以下教師16人,本學科教師的年齡、學曆以及職稱結構合理。
科學研究:本學科教師中有四人是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一人是校新世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0年以來承擔縱向項目17項;總經費120餘萬,主持國家自科基金天元基金2項、青年基金1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基礎研究項目多項,主持了包括國家博士後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省科技廳項目的省部級課題10餘項市廳級課題近20項。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65篇,發表教研教改論文10餘篇。
2003网站太阳集团數學學科現有微分方程及應用、生物數學、風險分析與數學建模等6個科研團隊,學院制定了對科研團隊的管理和獎勵辦法,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微分方程及應用和生物數學團隊在省内外産生了較大影響。
人才培養:該學科已招收5屆碩士生,共41名碩士生,已畢業19人,碩士生的人才培養質量高,受到學校相關領導的普遍好評。如07級碩士生鐘記超同學畢業時發表的論文有2篇被SCI收錄,被批準立項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基金,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工業大學工作。
條件建設:學院對學科建設高度重視。今年來,學院給所有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老師都配備了電腦及相應的辦公用房,數學學科的所有碩士生導師還配備了一台供研究生使用的電腦,有專門的研究生學習室;學院大力支持教師的學術活動,并規定劃撥了專門的經費供老師們參加國内學術會議。
學術交流:學院鼓勵老師參加國内外的學術交流。數學學科近年來有朱惠延和歐陽自根兩位教授先後由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到加拿大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學術訪問,與國外同行進行了密切合作,廖新元教授、廖茂新副教授、許友軍副教授等也與國内外同行進行了密切的學術合作,擴大了我院數學學科在國内外的影響;學科定期邀請了國内外的專家來校進行學術講座,為本學科學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學院制定了學術讨論班的制度,每個學科,每年進行12次以上的學術讨論,使學員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
社會服務: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學科,本學科加強與核、醫的結合,如歐陽自根教授、劉亞春教授參加鄒書記領銜的課題與中核404合作開展乏燃料後處理的研究;朱惠延教授與醫學院合作開展愛滋病的研究;王禮廣副教授與附一合作開展心血管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标志性成果:1.在微分差分方程、生物數學及動力系統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在Hamilton系統的譜理論等方面做了開創性的研究,其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J.D.E上;對一些生物種群的周期性變化以及行波解有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在差分方程理論方面,解決了著名數學家G.Ladas等人在國際期刊J.D.E.A上提出的一些公開問題和猜想。
2. 對醫學中的傳染病控制理論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修正并研究了HIV、HBV感染以及體内腫瘤生長等動力學模型,獲得了較好的理論成果,其結果發表在英國著名期刊Proc. R. Soc. Lond. Ser. A Math. Phys. Eng. Sci.,Nonlinear Analysis上。
3.在風險分析與數學建模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經驗。
四、數學學科建設中優勢和不足
優勢:本學科是國内較早從事泛函微分方程研究的高校之一,目前,在泛函微分方程穩定性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影響;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設和優勢,我校通過數學建模的方法從事生物醫學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利用流體力學、計算數學的方法研究心腦血管,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不足:部分學科方向的研究梯隊還不完整,需要加強。
五、“十三五”期間的建設目标
1、凝煉學科方向、強化學科特色
凝煉學科方向是學科建設的關鍵環節。凝煉學科方向是指在學科建設中要形成相對穩定的具有較高科研水平與明顯特色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在重點學科中選定了六個學科方向,微分方程與動力系統、生物數學、偏微分方程、計算數學、數理統計及其應用、代數及其應用,特色較為明顯。但是學科的綜合性不強,整合水平不高,學科的人才培養功能較弱,學科對專業建設的支撐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尚未形成良性互動。根據數學學科的優勢和不足,我們将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原則,體現“四性”(即前瞻性、服務性、創新性、可比性)的基礎上,圍繞選定的三級學科方向組織開展科研活動,強化三級學科特色,不斷提高重點學科的科研水平,形成穩定的具有較高的科研水平和明顯特色的研究方向。
在重點學科建設中,科研是學科建設的載體,是學科建設的動力,通過科研可以促進學科隊伍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學科基地建設,從而推動整個學科水平的發展和提高。在科研方面,我們還存在方向散、規模小等缺陷,從而制約了科研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而,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改變科研單打獨鬥的局面,發揮科研的綜合優勢,加強科研的交叉與聯合,提高科研水平,擴大科研規模。
2、抓好隊伍建設,優化隊伍結構
學科建設的關鍵在于抓好學科隊伍建設,抓好學科隊伍建設的關鍵在于建設一支水平高、數量足、結構合理的學科隊伍。目前,學術隊伍建設亟需加強,我們還缺乏在國内外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吸引、穩定優秀學科帶頭人特别是傑出學科帶頭人的機制不健全,難以滿足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需要。
學科隊伍的建設應從一般成員、學科骨幹、學科帶頭人等三個層面着手。目前,這三個層面的人員存在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無專職科研人員等差距,學科帶頭人在國際國内學術界的影響力有待增強,他們的學術地位、學術威望、學術聲譽的高低直接影響碩士點建設和重點學科的發展。學科骨幹和一般成員在數量上需要進一步充實,科研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科骨幹和一般成員采取引進和自我培養相結合,提供機會讓他們外出進修和訪問。2015-2016年,計劃培養或引進高層次學術帶頭人2-4名。進一步完善學術交流機制,加速提升本學科成員的學術水平。每年派出1-2名中青年學術人才到國内外訪學、進修和合作研究。同時,督促基本達到晉升教授職稱條件的教師積極申報課題和寫高質量文章。有計劃選派學科成員參與國内外學術交流活動;每年邀請國内外4名左右的知名學者來校短期訪問;積極舉辦、承辦和協辦國際和國内的學術會議。實現學術隊伍結構的合理優化,建設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高水平學科隊伍。
3、加強學術團隊建設
強化重點學科科研管理,促進重點學科科研從個體科研向群體科研的轉變,發揮群體科研優勢。按照現有的人員情況,分别成立以學院學術骨幹為組長的課題組,負責常規管理。課題組之間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組内定期開展學術研讨和研究進展分析,積極申報各級科研課題。2015-2016年,在國家一級刊物或SCI索引的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篇左右,争取主持國家級項目1-2項、省部級項目2-3項。
4、增強重點學科的科研勢力,提高學術水平,擴大學術影響
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研條件,但創新能力仍然不強。重點學科建設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載體,某種程度上制約着學科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也存在科研經費不足,每年人均科研經費偏低,課題立項級别不高、立項項目偏少、論文發表質量不高等問題。為此,我們将鼓勵學科組成員積極申報高級别的科研項目。鼓勵學科梯隊主要成員每人每年完成1至2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出色完成在研的科研項目,取得高質量的原創性成果;發揮團隊作用,鼓勵學科成員積極申報科研項目。争取在“十三五”期間成功申報3-5項國家級科研課題。同時加大對外合作力度,争取橫向課題,彌補科研經費的不足。提高學術研究水平,使科研論文更多地發表在一級核心及以上期刊。
5、注重基礎應用研究,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體現學科建設的服務性
“服務性”是學科方向的凝練需要體現的“四性”之一,而我們的科研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方面,基礎應用和技術開發方面的研究不多,未能體現“服務性”,社會影響力小。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科研經費的限制,無法開展具有較高水平的應用性科研;二是科研人員自身的素質,重點學科教師主要畢業于理科專業,受到應用科研熏陶不多,缺乏科技開發的氛圍;三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産力的獎勵制度不健全,力度不夠。要打造學科品牌,創建學科特色,具有競争力和社會影響力,一是靠培養高素質人才;二是靠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成果;三是靠科技開發,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科技開發首先我們要着眼于長遠,通過科技開發培養和引進一批技術開發人才,專注于高科技的應用研究項目。同時也要立足于現實,盡快地開展應用研究,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增強自身實力,擴大社會影響,增加科研經費收入。最終達到“理論研究帶動應用研究,應用研究推動理論研究”的目的。為此我們将突出微分方程、生物數學、計算數學、數理統計方向的應用性,尋求與政府和企業的合作,擴大本學科的影響力。
2015年3月